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沪港通来了,下一步就是“T+0

  随着证监会宣布沪港通的“通车”时间,两地市场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提振。显然,沪港通“通车”对市场的正面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从沪港通的具体规则来看,沪港通“通车”初期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

  其中,据沪港通相关规则显示,未来将保持港股市场单边“T+0”交易制度。至于A股市场,则继续采用“T+1”的交易制度。

  实际上,港股市场实施的是“T+2”的交收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允许投资者在股票尚未到账的T日及“T+1”日卖出股票。而在A股市场,1995年前则采用“T+0”的交易规则。随后,因考虑市场的投机行为及风险防范能力,却长期采用“T+1”的交收模式。

  有评论认为,“T+0”交易制度会大幅提升市场的投机性,很可能会重蹈中国证券市场90年代初期的乱象。

  不可否认,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时隔近二十年,A股市场的容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A股市场的总市值也从原来20多亿元飙升至如今的24万亿,期间累计增幅相当惊人。

  多年来,A股市场始终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市场容量庞大,却出现了新增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市场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在沪深市场中,占比权数排行前20位的大盘股中,都是市值庞大的上市品种。其中,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及建设银行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就超过3.7万亿,超过沪深两市总市值的10%。而在沪深两市总市值排行前20位的股票中,合计规模高达9.5万亿左右,相当于沪深两市总市值的30%,沪市总市值的55%

由此可见,在市场容量持续增大的同时,因市场缺乏有效的新增流动性补充,以中石油、工商银行为主的超级权重股却一直遭到市场的冷待。显然,市场仅有的存量流动性基本无法撬动起高达万亿的市值品种。对此,在以存量资金,加上部分新增流动性为主导的市场中,需要有多种灵活性的工具进行激活。

  其一、依靠融资融券等工具,以撬动容量庞大的市场。

今年以来,融资融券的规模增速惊人。按照一般的规律,在多头行情中,融资融券对市场具有持续推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激活市场做多的热情。

  然而,因融资融券的交易成本偏高,参与者多以中短期操作为主。因此,寄望于两融能够长期性推高市场,也是无法实现的。

  其二、提供大量的新增流动性,为容量庞大的市场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

  其中,沪港通的“通车”,实现两地市场间资金的互联互通,当属管理层推行的一大举措。此外,借助沪港通畅通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投资渠道,为其进入内地市场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为内地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新增流动性预期。不过,在沪港通“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分流内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港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依然远胜于内地市场。

  除此以外,通过“T+0”交易制度来提升市场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起到激活市场的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性的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T+0”交易制度不仅为市场的存量资金起到激活的作用,而且还会促使过去遭到扭曲的市场制度得到合理的修复。

  以沪港通“通车”为例,港股市场与内地市场之间存在交易制度上的不对称性。显然,这并不利于两地市场的平衡发展。或许,还会存在部分资金借助两地市场的制度漏洞进行不为人知的套利行为。

  此外,国内股指期货长期存在的“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问题,也深刻影响着内地市场的制度规范化,进而侵害了中小股民的切身利益。

  显然,恢复“T+0”交易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对此,笔者郭施亮认为,管理层可以借助沪港通“通车”的契机,对部分蓝筹股实行“T+0”的试点,以适应沪港通下两地市场交易制度的逐步融合。 

话题:



0

推荐

郭施亮

郭施亮

4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者、2013年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