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4月份以来,沪指受压于3300高点,久攻不下的环境下,终于选择了破位下行的走势,并于短时间内出现了逾百点的下跌空间。但,与市场指数相比,个股杀跌动能却更为显著。有的股票,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逾30%的跌幅,中小市值股票的“去泡沫化”力度非常明显。

  A股非理性下跌,打破了市场往日的平静。然而,近三周股市的大幅杀跌,却一举改变了市场的“波动率低、投机性弱”的特征。但,对于近期A股市场的非理性下跌,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近期,银监会强化监管,进一步防控金融风险。与此同时,针对委外业务的监管与摸底力度,也显著提速。受到银监会加强监管的影响,部分委外资金开始呈现出赎回的风险,而在此期间,A股市场部分股票的“闪崩”现象,或许也与部分资金的快速撤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或许,这成为了近期股市非理性下跌的导火索。但,对于近期银监会的监管与摸底行动,却存在被市场无限放大利空冲击的影响。

  实际上,从银监会的加强监管,到委外资金的收缩,再到部分资金的抽离,归根到底,还是迎合了市场降杠杆的趋势。但,鉴于委外资金规模庞大,且主要投向并非局限于股票市场,而委外资金的规范与引导也并非一朝一夕的过程。与此同时,如果委外业务快速大幅收缩,加速金融市场的降杠杆力度,或将会引发大规模的赎回风险,甚至加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而考虑到当下求稳的市场大背景,这种可能性并不高,理性引导与规范才是关键。

  由此可见,局部性赎回压力依存,但委外资金理性引导仍需相对漫长的时间,其对市场的利空冲击却被市场明显地放大,加剧了近期股市的大幅波动走势。

  正如上文所述,这一事件或成为了近期股市非理性下跌的导火索。但,对于股市的非理性下跌,往往并非某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影响。

  其中,近期证监会的监管力度过猛,却容易让市场产生误解。从多家高送转上市公司的问询监管,到雄安概念股的快速熄火,再到次新股的普遍受压,这系列的现象,却快速为近期的热门概念股票明显降温。

  A股市场而言,基本上离不开资金的推动影响,而一旦聚集资金效应的热门概念板块集体熄火,则往往快速降低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加速了存量资金的分流压力。或许,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本已处于徘徊不前的A股市场,却容易产生“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状况,而此前的获利盘也趁机释出,加剧了市场的调整风险。

  3300点强压,市场久攻不下。随之而至,市场却呈现出接连破位的走势,如今3100点整数关口,乃至年线的支撑位置,却岌岌可危,市场降温速度远超市场的预期。

  一系列的监管举措出台,对金融市场中长期的稳定运行,确实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同时这也迎合了“抑制资产泡沫”的定调。但,监管力度用力过猛,监管政策出台过于集中,却容易加剧风险的集中释放,反映到股市身上,则是产生出无限放大利空的冲击影响。

  站在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鼓励监管,支持监管,而强化监管,利于规范市场的健康运行,更好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但,如果监管力度用力过猛,以及监管政策密集出台,甚至对市场的任何行为都要监管一番,则对市场而言,却产生过多的干预风险。由此一来,市场资金不敢随意进场,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步的监管举措会何时出炉,而大资金大机构乃至部分游资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的监管对象。受此影响,场外资金入市热情不高,场内存量资金加速出逃,加上新股持续密集的发行抽血,却大大削减了股市的赚钱效应,股市投资活力瞬间减退。

  均衡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在此期间,监管力度的大小,监管密度与频率的高低,以及监管范围的程度等,却足以影响到市场的赚钱效应,以及资金持续做多的信心。或许,对于当下的市场而言,场外资金的抄底意愿仍需关注到监管松紧的程度,而在抑制资产泡沫的定调环境下,“去泡沫化”、“降杠杆化”仍然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主基调,而如何让非理性下跌后的A股,重新激活投资的信心,这仍需考验治市的智慧,而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可否获得均衡式发展,还是影响到投资者的持股信心。

话题:



0

推荐

郭施亮

郭施亮

4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者、2013年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