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名校为何遭到名人们的调侃?

  北大、清华最近频繁遭到名人们的调侃。先有蓝翔校长的神提问,后有马云的自我举例,他们的共同点都离不开与名校作为比较。

  以前者为例,蓝翔校长认为,“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再以后者为例,马云表示,“我毕业于杭师大,如果我毕业于北大、清华,估计现在就只能做研究了。”

  确实,在最近的十五年时间里,中国高校一直在疯狂地扩招,名校的整体声誉也随之下降。近年来,国内整体教育质量的下降、人才培养方向的偏差以及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持续凸显,而这一系列的弊病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深思。

  据数据统计,中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时至今日,我国每年高校招生人数从扩招前的108万迅速飙升至700余万。与此同时,随着高校人才的不断增加,却逐渐暴露出中国大学办学理念扭曲、学术造假、道德观念扭曲、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等问题。

  不可否认,在中国高校疯狂扩招的同时,实质上也起到了全民接受教育的作用,此举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在中国高校扩招的背后,依然无法摆脱上述种种问题。

  其中,以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为例,过去,中国大学培育出众多的“大师级”人物,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时隔数十年,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却鲜有“大师级”人物的诞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另一方面,就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缺乏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学生比比皆是。

  完成指标,满足招生需求等现象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作为中国名校也不例外。对此,中国高校为保证各种指标,批量式发放文凭,基本形成了“高门槛准入,低门槛毕业”的格局。此外,面对各式各样的毕业沦文、毕业答辩等考核,学校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待。最终,学生轻松毕业,但真正能够“成才”者却少之又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国普遍的高校学生缺乏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一来,因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备受家庭宠爱,从小就缺乏实践的能力;二来因我国固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的思维明显固化,相应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也产生了马云的那一句“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我们是教,把育的东西拿走了。”

  十年前,本科学历足以应对当时社会的竞争形势;十年后,硕士学历乃至博士学历也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竞争需求。

  显然,在中国高校疯狂扩招的背景下,每年高校输出的人才确实太多了。在不同学历的应聘者中,企业多以学历进行人才筛选。而在同一学历的应聘者中,企业更多关注应聘者的毕业学校,学习的专业等。但是,如此一来,却注定了普通高校学历的人无法得到同等的竞争机会,更无法在大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下,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笔者认为,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过去,并非代表他的全部。未来,随着社会高校人才的进一步增多,社会将会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创新力、实践力以及其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而名校学历也不一定能够长期成为应聘者的护身符。

 

  

话题:



0

推荐

郭施亮

郭施亮

473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者、2013年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