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股市才能救活中国经济
投资、消费及净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中国,投资促经济的占比明显偏高。至于消费,其在经济中的占比明显低于上述两者。
投资促经济,是一条老路,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发展模式。
5年前,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推出了“4万亿+9.59万亿”的刺激计划。于是,经济得以迅速回升,却为后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障碍。
2010年后,中国继续强化投资促经济的模式,并在期间制定出多项的万亿刺激项目。遗憾的是,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却产生了严重的投资依赖症,投资促经济的边际效应也明显增强。
今年,管理层多次提出确保7.5%的增长下限。至此,在经济持续疲软的大背景下,我国推出了持续性的“微刺激”政策。
显然,在“微刺激”的作用下,我国的经济数据再度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其中,中国7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值创下18个月高位,且为连续第二个月站上50荣枯线。此外,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7%,自3月份以来PMI已连续5个月回升。
与过去的投资模式不同的是,“微刺激”强调的是投放的精准性。至此,持续性的“微刺激”效果也逐步得到体现。
然而,在近期我国经济逐步回升的同时,一些数据却令我们感到担忧。
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而截至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高达120.96万亿,同比增长14.7%。
值得一提的是,有机构统计,2季度经济反弹源于货币超增,2季度M2增速回升2.6%,增幅在历史上仅次于09年的4万亿时代。因此,我国接连性的投资刺激政策确实值得深思。
事实上,投资促经济的增长模式早已遭到社会的质疑。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即投资拉动经济是最有效的增长方式。于是,在确保经济增长底线的前提下,强化投资的拉动效应无疑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不过,在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环境下,普通老百姓却总是不能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相反,还成为经济片面繁荣的牺牲品。最后,经济实现了名义式的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却不见提升,而社会消费水平也没有得到明显地增强。
一直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热衷于把钱存放在银行。至此,也成就了中国高储蓄率的局面。
然而,往深一层的角度分析,其实这不能怪罪于老百姓。
投资渠道狭窄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过去,股市、银行定期存款或者债券市场等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重点投资对象。
中国股市,长期投资回报率却录得负数。而崇尚于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却沦为深度套牢的主要对象。
近年来,随着做空机制的陆续来袭,中小股民的操作难度越来越大。此外,管理层热衷于提升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却无法给予投资者合理的投资保障。因此,股市整体吸引力大幅下降,投资者不敢轻易将钱投放至股市之中。于是,银行无疑成为以前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
一般而言,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组成。不过,在过去多年,财产性收入在整体占比中却不足2%。
至此,有效提升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再通过股市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即可激活长期沉淀的社会消费能力。再者,消费是生产的主要动力,且可以创造需求,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多的贡献。
除此以外,通过股市也可以实现为企业解困的目的。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两多两少的问题。其中,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过去,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支撑起整个社会融资渠道,而以股市和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的占比并不高。
至此,降低股市的准入门槛,同时严格执行强制退市、信息披露等政策,将股市建立成一个“宽进宽出”的市场,大幅提升股市的新陈代谢能力,最终还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不过,就目前而言,这一过程会显得相对漫长。一方面,股市圈钱速度过快过猛;另一方面,退市的企业家数却缓慢上升。因此,目前管理层急需构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
显然,只有将企业融资难题以及社会消费难题解决好,我国的经济才能够实现稳步健康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大转型。由此可见,中国股市的任务相当艰巨。
综上所述,笔者郭施亮认为,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占比过重,并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投资促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断趋弱,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所以,提振消费,大幅提升消费的占比才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股市作为家庭财富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刻影响到家庭的日常消费水平。至此,救活股市就等于拉动消费,同时削弱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进而救活中国经济。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