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严打两融违规,暗示了什么?
今年1月16日,证监会对45家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的现场检查结束。其中,证监会通报了12家券商的两融业务违规,并对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及国泰君安采取暂停新开融资融券账户三个月的处理。显然,从上述举措可以看出,证监会有意为当下的“疯牛”行情降温。
事实上,在近半年的时间内,A股市场出现了罕见性的上涨行情。期间,股市累计最大涨幅接近70%,并一度突破3400整数关口。与此同时,以券商、保险、银行为首的热点权重板块更是出现了惊人的涨幅。其中,券商板块自低点启动以来,累计最大涨幅已经超过了200%!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本轮上涨行情的最大动力莫过于长期备受冷落的两融业务。至此,结合沪港通的顺利“通车”,也直接提升了两融业务的助涨作用。
据数据统计,自2014年7月份以来,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而随着两融规模的剧增,其助涨功能也开始逐步展现。
其中,在2014年年初,两市的两融业务规模也仅有3400余亿的规模。到了去年上半年末段,两融业务规模已经达到了4500亿的水平。
不过,进入去年7月份,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却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其环比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由此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截至目前,两市的两融业务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的水平,较去年同期出现了数倍的增长幅度!
不可否认,两融业务对券商而言,确实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其中,开展两融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此,随着股市行情的不断火爆,券商在两融业务上的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对券商行业的整体盈利也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不过,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部分券商也开始着力提升自身的两融业务量,以此达到提升用户规模,增加两融业务收入等目的。此外,还有部分券商为了达到目的,有意大幅降低参与两融的门槛,同时还对部分到期的融资融券合约进行展期,由此提升了市场的潜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参与两融业务的投资者而言,不仅需要考虑其身处的市场环境,还得时刻考虑自身的交易成本。
按照正常的情况,参与者自身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了融资融券的年化利息,还包括了佣金、印花税、过夜利息、过户费等相关费用,累计涉及的交易费用相当大。至此,在沉重的成本负担下,也加剧了参与者的投机行为。
一般而言,两融业务对股市具有助涨助跌的影响。不过,当市场的两融规模出现了极度膨胀后,又将会给市场带来潜在的压力。若遇上极端行情时,还可能会引发市场发生严重的踩踏效应。
显然,这也是证监会紧急严打两融的关键点。
此外,针对此次证监会的突然袭击,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已有相关的检查动作。
去年12月份,曾有传闻称监管部门即将开启针对两融业务的例行检查,其中将涉及40余家券商,但随后即被澄清。
如今看来,该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之前一直以行业龙头著称的几大券商纷纷中招。显然,监管部门早在一个月前开始放出消息,有意测试市场的潜在风险,但经多次劝告后,就开始动真格了!
笔者郭施亮认为,此次证监会对两融的打击,一方面体现出管理层有意提升股市的“去杠杆化”进程,降低市场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管理层期望股市走出慢牛行情,而并非“疯牛”的行情。至此,借助对两融违规现象的打击,以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2007年5月30日,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幕“530”暴跌行情。接连几个交易日的千股跌停走势,令不少股民血本无归。其实,在“530”事件之前,证监会早已对市场的狂热氛围给予了警告,但最终因多数股民不听劝告而沦为巨亏的局面。时隔近8年,这一幕似乎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前期狂热的股市,我们还能不听证监会的劝告吗?忘记过去就是等于背叛,股民要跟着政府意图炒股!
0
推荐